
寺廟在台灣的開發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就其建築、雕刻和裝飾而言,它是宗教信仰與藝術的結合,一磚一瓦、一樑一柱都是先民心血的結晶,富含先民冒險的開拓精神。
新港奉天宮,是台灣清朝名將王得祿於清朝嘉慶年間倡建的,所奉祀開台媽祖極富藝術價值。
相傳笨港及笨港街,在嘉慶四年遭遇水災後,原來在苯港的信仰重鎮「苯港天后宮」,陸續遷到苯新南港(原麻園寮),天后宮改名奉天宮,繼承「開台媽祖」香火,所以奉天宮若從明朝天啟二年開台媽祖「船仔媽」登錄苯港算起,迄今有三百七十幾年。

因建廟伊始,就受到台灣歷史上名將王得祿特別的照顧,而王得祿又是嘉慶皇帝極為賞識得一名台籍將領,所以它的建築也就與其他廟宇大不相同,首先就是它的「形制」特別寬大,「基地」特別寬敝。

奉天宮建築的形制是仿照皇宮,稱之為「皇宮起(築)」,我們可從廟宇的山川殿大門看起,兩扇大門上面繪的不是一般門神,而是生龍活虎的金龍,這一項與其他廟宇不同的特色,就說明了奉天宮的特殊之處,而廟號「奉天」,乃是王得祿將軍請嘉慶皇帝御賜,廟號為皇帝賜予,當然廟的建築形制要更寬大、更講究。
以上圖文轉載自<美美網 & 台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