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通古道,在鹿谷鄉占有舉足輕重的一頁,西元1875年,清廷總兵吳光亮修築全長約125公里,橫越中央山脈,通往後山步道,即為八通關古道。起點自林杞埔(今南投縣竹山鎮),經鹿谷鄉鳳凰山、東埔,越秀姑巒山到璞石閣(今花蓮縣玉里)。 古道在鹿谷鄉大部分路徑已損毀,在鳳凰山麓大石上刻有「萬年亨衢」,邊框高150公分寬約123公分,筆力蒼勁、雄渾,「萬年亨衢」四個字意謂道路開通商旅往來便利,世代受惠無窮。列為國家古蹟。

同治十三年,日本藉口牡丹社番殺害琉球海難漁民,大舉進犯,清廷只得派船政大臣沈葆楨來臺交涉。事後,沈葆楨力主開山撫番,於是兵分三路,自北、中、南三線開闢道路通達東部。中路由林圯埔(南投竹山)經東埔、八通關,到璞石閣(花蓮玉里),於光緒元年(1875年)由總兵吳光亮率領飛虎軍,歷時十個多月完成,全長265華里(約152公里),即今所稱「八通關古道」。開闢此路的目的,主要是希望廣招內地漢人至後山(東部)開墾,以充實全島,防範外國人侵擾,但招墾工作成效不彰,對古道少加利用,軍工維護不繼,於光緒十七年緊縮臺政後,撫番政策名存實亡,八通關古道便逐漸荒沒。之後歷經日人據臺理蕃事業、布農抗日行動等事件,八通關古道訴說著清廷對臺灣經營,見證漢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也象徵長達十八年連綿不斷的布農抗日行動的英勇事蹟,歷史也在八通關古道的一草一木中一一浮現。
(圖文轉載自:美美網、台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