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位於汶水溪上游之北側有一座細而長、狀似龍的山,故稱龍山,由於是由東向西,因此又稱之為「橫龍山」,在山腳下的龍山部落因此而得名,故所以著名的橫龍古道入口就位在龍山部落旁,想登上橫龍古道前可先到部落內休息一下。

●在日治時代此布洛曾被來自南庄鄉的「霞喀羅」群取代,因此部落的居民移民汶水溪上游,這件遷移的事件導因於一九○二年賽夏族與泰雅族共同抗日的「南庄事件」。

●這場戰爭讓鹿場人成為日本人的眼中釘,經過六年日本軍警聯合入山,並將當時圍堵原住民下山出草的「隘勇線」,推到鹿場山腳,才讓村人倉皇翻山遁入汶水溪上游。
雖然目前村內建築盡是水泥厝,原味盡失,但為重拾部落文化,村民們正規畫重建原民文化中的彩虹橋、高腳屋,現今來訪已可見部分象徵泰雅文化的織布、木雕等文物。

●龍山部落原本屬泰雅族澤敖利亞族、汶水群馬凹社的舊地,民國十七年,馬凹社與對岸之打比臘斯社合併,隨後因為招撫從民國六年抗日到到十四年,而由五峰鄉石鹿逃到北坑溪深山的石鹿社人,而將本地分給遠從北坑溪雪見、曙光等部落遷徙下來的石鹿人,等石鹿人抵達此地時,發現當地盛產泰雅族人最喜歡吃的野菜-龍葵(泰雅語稱為瓦下),故將本地命名為斯瓦下,意指盛產龍葵之地。

1.橫龍古道由龍山部落岩橫龍山稜線往北上攀,越過加里山與八卦山向西可抵達南庄賽夏族的巴卡山社。
這是昔日龍山泰雅族與蓬萊賽夏族的「聯姻道路」,而向東可翻越風美溪至鹿場,是龍山族人返回風美老家的「探親道路」,這兩條道路也是龍山族人的獵徑,稱為「斯瓦細格道路」。
2.以部落為起點,在馬凹溪東岸還有另一條通往加里山、鹿場大山、鵝公髻山的理番道路這是日據時期為了鎮壓霞喀羅群泰雅族而修建的隘勇官道,寬逾六尺,坡度平緩,可以運送火炮沿途並設置駐在所、炮陣,如今可見駁坎與石牆遺跡。
3.龍山部族屬於泰雅族賽考列克族群汶水群,祖先原居於新竹五峰石麓,後遷至北坑溪流域的雪見日據昭和11年(1936),有77戶移居至鹿場的風美、鹿湖與石壁部分原住民再翻越加里山,抵達橫龍山山麓定居,是為今日的龍山部落。
以上圖文轉載自<美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