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安豆腐街
2000年(民國89年),清安街中施作營建署城鄉新風貌計畫工程,改善雜亂街景,也營造出客家小山村風貌,又結合文建會「文化產業振興」計畫,推出豆腐主題產業,「清安豆腐街」,除了將鄉公所、停車場等環境景觀重新打造外,更導入主「豆腐主題街坊」的概念,發揮總體營造的精神,(例如發街社區報-洗水坑通訊)結合景觀與產業,創造了目前的清安豆腐街。
洗水坑聚落
洗水坑位於泰安鄉清安村,清安舊名「洗水坑」,今泰安鄉行政中心所在地。
「洗水」原為客語「清水」音譯而來,意指源於冬瓜山(洗水山)的洗水溪,溪水流經之處其水乾淨清澈。洗水坑老街位於汶水溪及洗水溪二溪會集處,街道呈Y自行排列,幽靜古樸。
清安村位處原漢交界地,在客家開拓史上是一個重要的據點。
日據時期至「上之島」溫泉者,需由此進入,光復後入山也由清安街換入山證。此區目前是泰安鄉治的所在地,也有派出所、衛生局、電信局、農會..等單位。
以往此處為入山檢查站,也是水果、杉木等輸出的重要據點,逸據居民彭乾坤所述,民國52年左右,每日清晨在街中批貨的商賈摩肩接踵:每天有20台卡車送柑橘等水果至北部,極為繁榮。

泰安與客家族群
泰安鄉大多由泰雅原住民族群與客家族群組成,是一個族群相互融合,相互扶持,和平建立兼容並蓄的多元文化新鎮。
本鄉是苗栗縣唯一山地鄉,住民以原住民泰雅族為主,泰雅族人口三千餘人,佔全鄉人口三分之二,客家人多居住在清安村。
客家族群移入清安村的年代:大正至昭和初期,移入人口數並不多每年僅3~5戶,昭和16年(1941)以後急遽增加。且移入的地區已清安、錦水兩村最多,客家族群戶數占總戶數的78%,人口數占81%。
日治大正初期以前,泰安鄉並無漢人移居至此的相關文獻記錄,鄉內全為泰雅族人;然而真正開始有非泰雅族人移入為大正5年(1916)劉阿慶、饒運火率家人入籍南洗水;曾進欽、謝阿運入及北洗水(均在金清安村境內);傅阿石、吳阿宗入籍打厝社(今錦水村),這是第一批進入泰安的漢人,之後陸續有漢人移入,前後30年移入的漢人達305戶,1108人,而這些移民全都為客家族群。

交通指引
中山高公館交流道下→接台6線往公館方向行駛到底→左轉接台3線→至汶水轉入泰安約2分鐘即可抵洗水坑豆腐街。
72快速道路終點汶水下,接唯一聯外道路苗62線,此線依山傍水景緻宜人,沿著山壁車行約2分鐘,即可見到位於清安村的「洗水坑豆腐街」牌樓,街道呈丫字形,兩旁豆腐店各具特色,路邊設攤的芋頭粿、芋頭(牛蒡)甜不辣、芋頭包內容紮實,警察局、戶政事務所、郵局、農會等機構都設在老街上,順著老街逛下去鄉公所就在不遠處,頗有原住民特色。鷂婆山休閒步道位於豆腐老街入口前,客語「鷂婆」是老鷹的意思。
道路狹窄,停車不易,可以循苗62線,停在前方遊客中心停車場。
以上圖文轉自<美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