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蹄蛤主題館」位於雲林縣西南沿海的一個小村落,從61西濱快速道路下接台十七線進入金湖村,就可感受到一股濃濃的漁村風情。由金湖村龍台宮旁順道而行,就可清楚看到藍色的屋頂、絢麗的外牆,主題館就座落在一片魚塭當中。
以養殖台灣原生種─紅樹蜆為主要產業,在各級相關單位輔導下結合政府政策,發展漁業轉型休閒觀光,並於94年8月成立「馬蹄蛤主題館」,以食用過後的「馬蹄蛤」外殼,發展蛤貝工藝,在主題館員工精心巧思鑽研下,研發製作成各種精巧可愛的動物造型及彩繪藝術品,除了題供中小學手工藝教材之外,也提供漁村體驗中手工藝DIY的樂趣。
由「馬蹄蛤主題館」延伸出來的漁村體驗行程已蔚為風潮,除了吸引中小學的戶外教學之外,也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如果你的假日不知要如何度過,不防來一趟漁鄉之旅,保證令人難忘! 在占地三公頃的漁塭區中規劃出不同的體驗內容,可讓遊客體驗「摸蜆仔兼洗褲」之外,還可乘坐在精心製作的膠筏上悠遊於魚塭中。體驗完魚塭風情之後還可享受現場品嚐馬蹄蛤鮮美滋味的樂趣。由處理過後的貝殼所研發的手工藝品更是不容錯過的體驗內容,可依自己的喜好DIY,如;小夜燈、名片夾、動物造型等。



【口湖】曾界崇與馬蹄蛤
2007年十大經典神農-曾界崇與馬蹄蛤
出生年:民國50年
學 歷:警察學校限期役第一期畢業
住 址:雲林縣口湖鄉港西村養魚路5-3號
1999年,曾界崇意外地在住家附近的紅樹林發現這種特別的貝類,起初因為碩大的形體引起好奇心進而烹煮嚐鮮,沒想到鮮嫩的口感與滿溢的湯汁令他印象深刻,家族有著文蛤養殖背景的曾界崇立即興起人工養殖的想法。在文蛤的養殖經驗裡,文蛤不僅體型瘦小,養殖的過程裡又充滿變數,每逢農曆的三、六、九月,就時常因為天氣的變化而發生大量暴斃,養殖戶若不是血本無歸,就是市場售價操控在盤商手中,不論價錢高低養殖業者都賺不到錢。所以,這意外的發現,帶給急欲突破現狀的曾界崇莫大的驚喜,也讓他從此一腳踏進馬蹄蛤的人工繁殖和專業養殖的領域。
「馬蹄蛤」,中文稱為紅樹蜆,屬雙殼鋼(Bivalvia)簾蛤目(Veneroida)蜆科(Corbiculidae),學名為Geloina erosa,1786年由Lightfoot發現命名,是一種生長於潮間帶的原生蜆,喜棲於河口半淡鹹水域的泥灘地中。依據文獻記載,在台灣北部淡水河口、台南安平以及屏東東港溪口均有發現的紀錄。說也好笑,養殖業在亞洲居領導地位的台灣,過去從沒有人注意過它,也沒有人知道這種龐然大物叫啥名字,但因為它體型碩大狀似馬蹄,2003年曾界崇遂將它命名為『馬蹄蛤』。
雖然有著滿腔熱血,但畢竟在台灣此類原生蜆並沒有相關的人工養殖紀錄,於是一切都得從頭做起。原生紅樹蜆生命力強軔,曾界崇在紅樹林中找到此貝種母後,從事人工繁殖一開始並不順遂,但由其他養殖業的人工繁殖過程中得到啟發。過去草蝦的人工繁殖也曾遇到瓶頸,種苗繁殖業者靠剪掉種蝦的眼睛,讓驚慌生命將受威脅的種蝦,遂行生育的重責大任。曾先生從自然界的觀察中體悟到生命繁衍後代的奧妙,終於讓自己發展出一套馬蹄蛤人工繁殖技術,這種促進受精率的方法,是利用水中打氣機刺激雄雌馬蹄蛤同時排卵受精。一直到2004年,運用新技術的種苗孵化率才總算漸漸穩定下來,繁殖技術有了突破後人工養殖才正式開啟成功的大門。
即使繁殖技術有了突破,投資一個要6年才能收成的產業,相信一定會讓所有人裹足不前。不看好是意料中的,但曾界崇不畏懼各界的長年數落,堅持自己的信念。終於因投身「馬蹄蛤」的人工養殖事業卓然有成,在激烈的競逐中打敗群雄,成為2007年『十大經典神農』漁產類的獲獎人,這個獎項是過去我們熟知『神農獎』的革新版,新制設有獎金並引進專家評審團,公信力與獲獎者的實力都倍受肯定,得獎的曾界崇真的是實至名歸。
出處:閱讀雲林第一期
出刊日期:2008/8/10
開放時間
AM 8:00~PM 17:00
(每星期一、二休館)
本文內容出自 雲林文化旅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