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斗南站原稱他里霧,於1903年(民前9年)12月15日嘉義至他里霧間鐵路通車,即於現址設站原木造簡陋站房,民國9年10月1日地方制度改制「他里霧」改稱「斗南」。
於1945年(民國34年)3月改建為斜屋頂磚造宮殿式站房建築。
車站主體為長形空間,並形成不同屋脊高度的斜屋頂,大廳做成重簷,上方以四斜屋頂構成,下方屋簷出挑形成簷廊。
日治晚期,混泥土加強磚造為普遍特色,加上面臨戰爭物資缺乏建築數量減少,建築物立面裝飾趨於簡潔,因此,斗南車站的建築形式也以簡化的裝飾、簡潔的幾何線條、腳線為主。
斗南車站建築簡單,與其他年代的建築形式有很大的不同。
車站大廳部份作成重簷形式,上方以四斜屋頂構成,下方屋簷出挑,形成簷廊,強烈表現出日式風格,值得存留。



【斗南】斗南火車站前廣場改建-林志成建築師專訪
走過100個年頭的斗南火車站,在「火車站前廣場」改造工程完工後,許多斗南人的記憶,重新從壓箱寶中翻找出來,他里霧是斗南的舊稱,當年台灣縱貫鐵路南段是從打狗到他里霧,一段鐵路發展史說明著斗南走過的時光歲月。
斗南火車站是台鐵和糖鐵交會的地方,後來糖鐵撤掉了,台鐵與糖鐵並存的特殊景觀不復存在,但是對大部分當地的人來說,這些都還是鮮明的記憶,在站前廣場的五分仔火車的雕塑公共藝術,帶著大家找回了一段有著甘蔗氣味的記憶。
進行斗南火車站的改造工程時,建築師林志成先讓社區組織一個參與的團體,建立一個可以長期溝通的平台,除了學者、專家與公部門的負責人員外,還有社區裡退休老師、醫生、企業界的人、退休的政治人物、在市場裡開店的以及做空調的老闆。而熱烈的討論溝通中,經常可以迸發出可貴的想法,這些想法更接近在地居民的期望。例如斗南火車站的景觀植栽選擇台灣本土的樹種苦楝的過程,當時大家討論時的共識就是希望決定的樹種條件:第一是本土的,第二是會開花的,第三是可以代表斗南的特色的,最後決定是苦楝,因為大家認為苦楝很有台灣人的味道,它和鳳凰花比較起來相對就是很收斂、但是很優雅,苦楝是生命力很強的樹種,大家認為這才是台灣人的個性。因為居民參與也讓社區更形豐富,從實際的參與中,也找回了社區一股親切的活力,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社區居民的參與也展現了台灣民主的一部份,自己的環境能自己討論、自己去關心、自己去改善,社區發展也才會更有希望。
林志成說:「把火車站前廣場做好,是開始不是結束,開始之後社區居民才會去推動、去維護」,站前廣場的整個環境看起來很乾淨,令人驚訝的是廣場清潔的維護,竟是來自火車站前那群計程車司機,他們每天自發性地撿垃圾、掃地、澆花,計程車司機還組了一個車隊,名字叫做「他里霧計程車車隊」,這種社區意識的凝聚是令人欣喜的,過去長時間裡,大家對公共事務是冷漠的,其實環境如果沒有人去動手,環境永遠不會好!
站前廣場改造完成後,林志成與社區居民持續溝通討論的是火車站右側的鐵路倉庫再利用計畫,包括青少年科學館、綠色能源展示館、商業性質的蝴蝶咖啡館、活動中心與多功能的空間,展示斗南的文史、農科產品或旅遊資訊。青少年科學館可以結合學校自然科老師帶領動手做,這也是另外一種社區總體營造,林志成滿懷夢想的希望科學教育能更活潑,把抽象的科學變成生活化,讓青少年可以在遊戲中學習科學的知識。喝咖啡看蝴蝶飛那種經驗是唯一的,青少年科學館、綠色能源展示館在雲林是也是唯一的、對於鐵路倉庫再利用的主題,林志成認為具備市場上的區隔性,才能吸引更多人來到這裡。
林志成建築師
1958年生,1983年畢業於東海大學建築系,1989年取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碩士。1995 入選仰山文教基金會主辦之第一屆『宜蘭厝』工程,為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發起人之一。1998年獲建築師雜誌選為台灣建築新生代優良建築師,2003起擔任新竹縣都市計畫委員、行政院公共圖書館空間改善計畫委員,登錄行政院文建會九二一地震災區歷史建築規畫設計監造主持人。2004以「宜蘭縣冬山鄉黃瑞疆宜蘭厝008號」獲得優良綠建築設計獎。2006以「歷史建築:台中市役所修復工程」獲文建會九二ㄧ地震災區歷史建築獎。
出處:閱讀雲林第三期
出刊日期:2008/12/10
開放時間
AM 06:00~PM 24:00
本文內容出自 雲林文化旅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