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酸菜文化館計劃收集大埤地方代表性農作物資料,以芥菜(醃製酸菜的原料為主),蝴蝶蘭、水稻等作物為輔,展示各種農作物操作時的農具、設備。並和各村辦公室及社區發展委員會進行大埤地區的鄉土文史資料整理,設立展示區列管;同時籌組委員會,進行義工及解說員的培訓,藉此來推動酸菜館的文化產業推展與永續經營。酸菜地方文化館是屬於氣味體驗的館舍,館內的實物陳設不僅可以親身體會酸菜的製作在每個步驟時的氣味,館內的展示主題及視聽設備等等也都環繞著大埤,是真正為了行銷當地特色而量身訂做的一個地方文化館。
酸菜地方文化館是屬於氣味體驗的館舍,館內的實物陳設不僅可以親身體會酸菜的製作在每個步驟時的氣味,館內的展示主題及視聽設備等等也都環繞著大埤,是真正為了行銷當地特色而量身訂做的一個地方文化館。每年舉辦「酸菜文化節」,讓大人、小孩都可以來此體驗作酸菜的趣味。




【大埤】酸菜專業區及大埤酸菜館─酸菜的故事
如果要選一種食材來代表生活在雲林的客家人,「酸菜」,想必當之無愧。佔全國80﹪酸菜產量的大埤鄉,向來有「酸菜王國」的美稱,醃製的酸菜數量高達六、七千萬公斤,年產值超過五億元。這種客家人最熟悉的家常料理材料,本來多以自家醃漬食用為主。大埤鄉是雲林典型的客家聚落之一,祖先多來自四線或海陸,早年來到大埤墾殖的客家人,因襲生活區域時有遷徙,基於保存食物的必要,便把芥菜以「醃漬」與「曬乾」方式處理,做成酸菜、福菜、梅乾菜等利用方式。
冬陽裡,在農民們剷下一顆顆綠油油的芥菜相映之下,陽光顯得格外晴朗豔麗。剷下的芥菜必需在躺在田間的土地上先進行一場日光浴,當地人管它叫「日光萎凋」,意思是藉由熱情的太陽,先把芥菜的葉子曬軟,為運到醃漬槽前的醃漬工作做準備。
沿著大埤鄉蜿蜒的村莊小路走,處處都是巨大的酸菜醃製槽,陣陣充滿人情味的空氣迎面撲鼻而來。滿載芥菜的卡車運來了剛從田間採收回來的芥菜,身影交錯的農村婦女們,將酸菜一顆接一顆的排入數公尺深的醃漬槽內,撒上雪白的粗鹽,另人不禁憶起《世說新語》有一段是這樣說的:「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
不管文學典故如何,用鹽巴撒在空中可是大埤農村婦女真正能夠獨享的生活美景。那層層堆疊,最後在和諧的談笑聲中,形成大埤入冬前一幅忙碌的鄉村風情畫。
出處:閱讀雲林第四期
出刊日期:2009/2/10
開放時間
開館時間:週二至週日AM 8:00~AM 12:00,PM 13:30~PM 16:30
休 館 日 :星期一及國定假日休館
本文內容出自 雲林文化旅遊網